目前忠實第耆老們保存一份珍貴的手抄《邱氏族譜》影本,由其中的敘述推知這份族譜應該是邱萃英1856年遍訪廣東饒平宗親,加上饒平邱家宗祠族譜,帶回永靖後,1858-1860年手寫增修忠實第世系編纂而成。日治初又由邱萃英的姪孫邱水池增補手抄,故邱水池是該族譜的最後的增修者。另外由忠實第以及邱氏宗祠祖先牌位的紀錄也可以得到許多寶貴的資訊。我們由這些族譜和牌位的資訊重建祖先在台的故事。
一、族譜編纂經過
永靖忠實第的開台祖是23世邱華循,來台時是1758年,只有27、8歲,應該沒有攜帶多少文書資料。到了孫子邱萃英一代,譜系紀錄可能已經失傳。故在一百年後,清咸豐五年(1856年),31歲的貢生邱萃英趁著到大陸參加鄉試的機會,順道回到廣東饒平老家祭祖。邱萃英考察老家的宗祠、祖墳、以及祖譜,並訪問宗族長輩,瞭解祖父華循一系的起源。將祖譜抄寫回來,另再補充華循以及其在臺子孫的生平事蹟,編寫成此份族譜,約在1858-1860年完成。後來日治時代邱水池又增補到1902年。
這份「邱氏族譜」記載自太始祖丘烋公、始祖丘成實公(1世祖)(註)至邱水池子邱振聲(28世)為止,共29代。其間經過多次修譜,但是每一支派傳上幾代後就會因為分支眾多而無法盡錄,或是分散太廣而無法追蹤,於是大部分的修譜人只會詳細編寫自己的直系分支,例如邱萃英修譜時著重在增修「文烐—章壽—華循—國琙、國現」一系的紀錄,對於其他旁系叔姪們僅數語帶過。又如邱水池是國現的哥哥國璉的曾孫,只是邱萃英的姪孫,並非直系,故邱水池修譜時主要詳敘「國璉—元章—禮松-水池」之生平,對於國璉的兄弟國琔、國琙、國現紀錄就簡略得多。
這份族譜也抄錄了前人修譜留下的譜序,出現的人名包括宋朝咸淳進士、韶州僉判丘必明(4世),明成化翰林院侍講學士丘濬(12世),明朝景泰進士、荊州府 教授丘貴(10世),明崇禎舉人丘際逢(19世),明丘夢龍(丘際逢之父,18世),清舉人邱家傳(22世)併乾隆進士邱清聯(23世)及乾隆舉人邱壯臨(24世),清同治五品候選訓導邱萃英(25世),日治邱水池(27世)等。其中丘必明,丘際逢,以及邱清聯、邱壯臨曾經進行大規模的修譜。
二、來台故事
邱萃英直系表
21世 | 22世 | 23世 | 24世 | 25世 |
文烐(錦帆) 妻郭氏 | 章壽(祿友) 妻詹氏 | 華循 妻洪許氏 | 國現 | 元集(萃英) |
邱萃英在族譜上寫道:
「據舊說,(祿友)公在內地去世有年,家頗困乏。妣之外家在臺灣致成家業,妣因挈其長次二子渡台往依焉。初住彰化縣深坑子塗庫等處,後移居東螺保三十張犁,為來台始祖妣。」
這段是說,根據族人舊的傳說,祿友公在大陸去世,其妻(詹氏)的娘家在台灣事業有成,於是詹媽攜帶長子(華循)與次子(華御)渡海到台灣彰化土庫依靠娘家,成為來台祖妣。東螺堡三十張犁是現在的田尾一帶,華循在此定居未再遷移。(補充:耆老們稱華循公因在外家受到欺負,所以從土庫遷移到田尾。華循死後葬在 田尾,晚近已進塔入田尾公路花園孝思堂)
「迨咸豐五年乙卯英赴省鄉試併回唐謁祖,所有一脉祠堂以及祖坟,考之族譜、詢之族長。英必親歷致祭始安心焉。惟錦帆公、郭氏媽、祿友公三門祖坟族譜無載,問之父老無有知者。噫!老成凋謝,文獻無徵,為孫子有心至祖家尋高曾祖坟而不得蹤跡,真抱憾終天矣。然事之無可如何者,諉之於天可也。且自錦帆公派下,所傳僅有承章求公之曾孫名曰詩繪,英思祿友公神主在唐已乏人忌祭,因請歸台奉祀。」
後來邱萃英在咸豐五年(1856年)趁著到大陸參加鄉試的機會,回到廣東的老家祭祖,並考察族譜。但是找不到高曾祖父(錦帆公)、高曾祖母(郭氏媽)、以及曾祖父(祿友公)的墳墓,內心十分遺憾,但也無可奈何。錦帆公派下三子(章求、章善、章壽)只有章求公一房尚有後代--詩繪,但是章壽(祿友)公在大陸已無後人,身為祿友公的曾孫,邱萃英因此將其牌位請回台灣奉祀。(補充:據耆老的說法,邱萃英的堂兄弟邱名揚(也是貢生)也一同回到廣東祭祖,兩人用銀兩請回邱烋公等5位祖先的牌位)
「而神主內函,又寫卒於乾隆乙亥年,在東都深坑子八月十三日 ,未知果卒在台灣抑或卒在內地?估闕之,以待考問指實可也。 曾孫萃英謹誌。」
但是祿友公牌位上竟然記載他是在東都(台灣)深坑子(約現在的雲林或台南附近)過世,與前述舊傳說(祿友公在大陸去世)不符,因此在族譜上,邱萃英將祿友公去世地點留缺。
「… 二十三世叔祖諱華御公
公乾隆四年已未 十一月初九 子時生,至乾隆二十三年戊寅 七月十七日 終,年止二十歲,初過臺灣不數年,未娶而卒。後以胞兄第二子諱國璉公繼嗣奉祀,骨骸寄回內地葬。
附錄
三叔祖諱華徽公,原住內地祖家,後亦無傳。」
華循的弟弟華御到台灣二、三年(1758年)就過世,骨骸寄回大陸安葬(補充:但是在忠實第正廳有華御的牌位,據耆老邱創國所述,那是邱萃英後來再回大陸請回來的,所以邱垂都推估忠實第公媽龕最資深的神牌位是約1760年左右的邱華御神主牌位,迄今250年。至於忠實第正中央最大塊的神主牌寫有華循、五個孩子考妣、詩開、詩輔、宏臺萃英,可見該神主牌位可能在萃英名揚擴建忠實第後才設的,才會寫宏臺萃英)。另一個弟弟華徽留在大陸沒有來台,也沒有後代。這是為什麼前一段說祿友公在大陸已無後人的原因。
三、在台發跡
華循在台灣娶妻洪許氏(本姓洪,但由許姓所養大,所以取複性為洪許氏),生下五子,繁衍成大家族。長子國珮二十歲未娶離世,由國現二子元輔繼嗣。次子國璉同父親華循住田尾三十張犁。三子國琔,四子國琙,五子國現等遷移到武西堡苦苓腳庄(今永靖瑚璉)。其中,國琙與國現,特帶地理堪輿師、拳頭師、家丁、俾女等,肇基永靖忠實第現址。國現生元開、元輔、元集。三子元集後來官名萃英。
邱萃英對國珮早逝的描述:
「…未娶而卒,年止二十歲,改葬三十張犁頭埔,…以 國璉公第二子諱元章公為繼嗣,又再以國現公第二子諱元輔公為繼嗣…。」
比較令人訝異的是國琔,族譜又寫道:
「廿四世三叔祖諱國琔公,號安慶,諡勤睦,修職郎…」
「修職郎」是八品官。華循因為家貧而渡海來台投靠外家,且是以務農為主,竟然在第二代就有官職!這件事情邱垂都在邱氏宗祠的牌位上得到證實。國現(諡勤厚)的牌位也有官職,是「七品官例贈文林郎」,只是族譜上並沒有記載國現的官職:
「五叔祖諱國現公諡勤厚,乾隆五十年乙巳正月初九日戌時生,至道光七年丁亥閏五月廿九日終,壽止四十三...。」
「五叔祖諱國現公諡勤厚,乾隆五十年乙巳正月初九日戌時生,至道光七年丁亥閏五月廿九日終,壽止四十三...。」
如果國現有官職不可能在族譜毫無記載!仔細察看國現牌位上的官職是「七品官例贈文林郎」。這就可以理解了,因為國現的兒子萃英因勸降戴潮春有功,受封「五品藍翎候選訓導」。古時候的官員得到官職時,朝廷常會推恩也把官爵送給該官員的父祖,稱為「例贈」或「例封」(死者用贈,生者用封),所以國現的官職「例贈文林郎」是父以子貴,受到推恩所得。邱萃英勸降戴潮春有功是在1863年,此時國現已經去世(國現在邱萃英三歲時就過世),所以得到「例贈」的官銜。而國琔的官銜不管在族譜上或牌位上都沒有「例贈」二字,故應該是國琔自己獲得的官職。
由此看來,華循的第二代在田尾饒平客莊已經有很好的發展。可能很早就請家庭教師了。
由此看來,華循的第二代在田尾饒平客莊已經有很好的發展。可能很早就請家庭教師了。
從華循以降,到了第三代就更精彩了,有三個子孫考上貢元,分別是元集(萃英)、元發(位育)、以及立科(名揚),可見邱家非常重視子女的教育。不過因為是邱水池的旁系,在族譜上的記載並不多,分別是:
「…元發字中和號致堂諡位育,例授貢元,加五品候補府職銜,娶張氏,…」
「…立科字子登號名揚諡子顯,例授貢元,娶陳氏…」
「…元集字師杏亦字拔卿號陶菴官章萃英,由府學補稟,同治二年癸亥冬獻戴逆有功加五品藍翎候選訓導。光緒丙子歲貢生,娶劉氏…」
當時忠實第還從先後大陸請來名儒邱耀榮與邱海擔任西席,甚至後來邱萃英又考上歲進士,並擔任興賢書院院長,又領導三個文社(復韓、謙謙、以及仰眉社),此時應該是忠實第文風最盛的時候。後來這些有功名官銜的祖先(國琔、國現、元集、元發,立科)都進入邱氏宗祠奉祀,包括邱耀榮共有六人。
邱水池其人乃國璉派下,居住於田尾,是永靖忠實第親族,但並不是直接出自忠實第。他也是一位有名的文人,張瑞和考證他曾與永靖成美堂魏尚瑩以及餘三館陳有光等永靖仕紳結拜兄弟。他在族譜上對自己的描寫非常簡略:
「二十七世長男諱水池字清如號清渠亦號玉渠、重庸、兆鳳,道光廿六年九月初八日卯時生,取詹氏…」
後來邱水池的五子家修過繼給忠實第的傳守為子(見忠實第家譜),所以和忠實第直接聯繫起來。家修是邱垂都的祖父,故垂都也算邱水池的後代。
四、延續歷史,重修族譜
忠實第《邱氏族譜》是彌足珍貴的古文書,然時代變遷,近百年忠實第邱華循派下子孫世系繁衍眾多,各年代皆有傑出子孫與重要記事產出,值得普查紀錄,以維續忠實第生活命脈發展,闡揚忠實第祖德文化。
有鑑於忠實第《邱氏族譜》百年未增修,正積極增修邱氏族譜中。第一階段由忠實第子孫邱垂都與邱全芊合作,標註並研究製作現代版《邱氏族譜》電子書。第二階段普查並整建忠實第子孫世系表與各房記略。
(註) 世代的計算如下: 從丘氏得姓始祖穆公傳到烋公已經71世。烋公子72世成實公是開饒始祖,由此算開饒1世,本文所有的世代都是由成實公算起。由成實公開始算到第21世開始編排輩序:「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創垂顯奕,繼述臧嘉...」。故華循公是成實公起算第23世。
忠實第的輩序,攝於永靖邱氏宗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